劉邦,即漢高祖,字季,沛縣豐邑中陽里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漢朝開國皇帝,對漢族的發(fā)展以及中國的統(tǒng)一有突出貢獻(xiàn)。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資料圖】
劉邦踹孩子這事兒,記載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之中。
彭城之戰(zhàn)時,劉邦被項羽擊敗,數(shù)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其老父、妻子均被項羽擒獲,就連他自己,也被項羽攆的嗷嗷撩。
此戰(zhàn),算是劉邦起兵以來,所遭遇的最慘的一次失敗。
勉強帶著十幾個人逃出包圍圈后,劉邦乘坐馬車快速逃離,而駕駛馬車的人,正是他的“御用車夫”夏侯嬰。
說起夏侯嬰,他和劉邦之間,那可是“情比金堅”。
當(dāng)初,劉邦還在干泗水亭亭長的時候,擔(dān)任沛縣廄司御(負(fù)責(zé)沛縣縣衙的養(yǎng)馬駕車業(yè)務(wù),類似于單位的車隊隊長)的夏侯嬰,就和劉邦關(guān)系不錯。
史料記載,夏侯嬰每次接送完使者之后,只要走到泗水亭,都會和劉邦聊上半晌的天(也許是為了偷懶)。
但不管怎么樣,夏侯嬰對劉邦,還是相當(dāng)看重的。
之后發(fā)生的一件事,更讓夏侯嬰與劉邦之間的感情更進(jìn)一步,某天,劉邦因為開玩笑,一不小心,誤傷了夏侯嬰,并且,還被周圍的有心人告到了官府。
而在當(dāng)時,夏侯嬰身為朝廷命官,而劉邦也是亭長,按秦朝律法,劉邦誤傷夏侯嬰,是要擔(dān)責(zé)任的,且責(zé)任還不小,類似于現(xiàn)代的故意傷害罪。
也就是說,劉邦當(dāng)時是要被從嚴(yán)判刑的。
但為了不讓劉邦受到懲罰,夏侯嬰表現(xiàn)的十分義氣,他在上堂作證時,矢口否認(rèn)自己被劉邦誤傷。
甚至,為此夏侯嬰還被關(guān)進(jìn)大牢,又遭到了數(shù)百下的鞭笞刑,但是,他就是不說自己被劉邦誤傷了。
如此一來,自然劉邦就安然無事,最終他也免于被懲罰。
通過這件事,讓劉邦看出,夏侯嬰真是一個可以放心交往的生死兄弟,而到了劉邦起事時,依然還是夏侯嬰居中聯(lián)絡(luò),為劉邦創(chuàng)造了良好局面。
因此,當(dāng)劉邦被擁立為沛公之后,就特意封夏侯嬰為“太仆”。
所謂太仆,其職責(zé)就是駕車,簡而言之就是馬夫,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太仆,可不是一般的馬夫。
太仆一職,最早出現(xiàn)在周朝時期,秦朝沿襲了該職位,雖說在具體職責(zé)上,確實是駕車、管理牲畜,但是,該職位在當(dāng)時,可是位列“九卿”之一的高官。
用通俗的話來講,太仆就是掌管皇帝出行的人。
而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皇帝,歷來對自己的人身安全極為看重,因此,也只有能讓皇帝極為信任的人,才會擔(dān)任太仆一職。
由此可見,劉邦對于夏侯嬰,也是信任到了極致。
說完夏侯嬰的具體職務(wù),我們再來說說,在彭城之戰(zhàn)中,也就是劉邦大敗而逃之后,他都干了什么。
前文講到,劉邦被項羽擊敗,且被其攆的嗷嗷撩,而正當(dāng)夏侯嬰駕車帶著劉邦勉強逃出包圍圈后,卻遇到了兩個小孩子。
誰呢?沒錯,正是劉邦與呂后所生的一對兒女,即后來的漢惠帝劉盈,以及魯元公主。
當(dāng)時這兩個孩子,正在路邊嗷嗷哭,且無人看管,怎么回事呢?很簡單,他倆的母親呂雉,以及爺爺劉太公,剛剛被項羽的部下抓走。
也許是這倆孩子躲起來沒被發(fā)現(xiàn),也許是項羽的部下不想抓兩個孩子,但不管怎樣,總之就是劉盈和魯元公主正在路邊大哭。
畢竟,他們只是小孩子,身邊沒有又一個親人,自然只能哭了。
而在看到劉盈與魯元公主后,夏侯嬰二話不說,就把二人抱上了車,然后帶著他們,繼續(xù)駕著車跑路。
至彭城,項羽大破漢軍。漢王敗,不利,馳去。見孝惠、魯元,載之。---《史記·卷九十五》
需要注意的是,抱劉盈與魯元上車的,不是他們的父親劉邦,而是他們的夏侯嬰叔叔,由此可見,夏侯嬰對這倆孩子還不錯。
而相比之下,倆孩子的親生父親劉邦,就顯得頗有些不地道了。
由于之前勉強逃出包圍圈,之后又一路疾馳,因此,拉著馬車的馬匹,已經(jīng)顯露疲態(tài),速度自然也開始慢了下來。
但后面不遠(yuǎn)處,項羽派來的追兵,卻死咬著不放。
怎么辦呢?照這么下去,早晚會被追上,而一旦被追上,那么劉邦就完了,有道是“怒從心透氣,惡向膽邊生”,危急之下,劉邦想到了一個主意。
那就是把自己的一對兒女扔下車,減輕重量,以便讓馬車跑的再快一點。
并且,劉邦腦海里想到這個主意之后,馬上就沒有絲毫猶豫,說干就干,當(dāng)即用腳,直接將自己的親兒子與親閨女,從車上踹了下去。
這意思分明是,一對兒女可以不要,但自己說什么都得逃出生天。
但讓劉邦惱火的一幕發(fā)生了,每當(dāng)他把劉盈和魯元踹下去,夏侯嬰就停下車,把這倆孩子撿起來,抱到車上,慢慢走,一直等到倆孩子不再因為受到驚嚇大哭,這才加快速度。
就這樣,劉邦踹了幾次,夏侯嬰就撿了幾次,每次均是如此。
漢王急,馬罷,虜在后,常蹶兩兒欲棄之,嬰常收,竟載之,徐行面雍樹乃馳。---《史記.卷九十五》
這下,可把劉邦給氣壞了,他惱恨夏侯嬰接二連三的撿孩子舉動,為此,劉邦甚至有十幾次,都動了殺掉夏侯嬰的念頭。
不過,劉邦并沒有殺夏侯嬰,而一路上也是有驚無險,劉邦最終成功的逃出了險境,至于劉盈和魯元,也得以在夏侯嬰的庇護(hù)下,保住了性命,安全抵達(dá)豐邑。
這便是劉邦扔孩子的經(jīng)過,而這件事正如前文所言,詳詳細(xì)細(xì)的記載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之中。
那么,問題就來了,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通常來說,能記載在《史記》里的內(nèi)容,即便是有一定的夸大成分,但基本上是可以斷定這件事是發(fā)生過的。
畢竟我們都知道,《史記》在歷史領(lǐng)域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很多史料相對來說也比較真實,況且,司馬遷所處的時代,距離劉邦時代并沒有過去太久。
所以,從理論上來講,劉邦扔孩子,而夏侯嬰撿孩子這件事,是真的。
但這件事,只能說是從理論上來講應(yīng)該是真的,而要是深究的話,此事中間,是存在不少疑點的。
首先,劉邦為何要把孩子踹下去。
有人可能會說,這不是廢話嘛,自然是為了減輕重量而加快車速啊,道理是不錯,但是,真能加快速度嗎?
個人認(rèn)為,并沒有。
兩個小孩子,體重加在一起也沒多重,他們坐上車與不坐上車,對于車速的影響并不是太大,完全沒啥必要把孩子踹下去。
要知道,漢惠帝劉盈,出生于公元前210年,魯元公主出生沒有記載,姑且按照比劉盈大兩歲,即出生于公元前212年。
而彭城之戰(zhàn),發(fā)生在公元前205年,按照這個時間來看,當(dāng)時的劉盈5歲,魯元公主7歲。
一個7歲的小姑娘,加上一個5歲的小男孩,應(yīng)該不會有太重吧,別說這兩人都是小胖墩,就劉邦早年間的狀況,他也沒條件把倆孩子養(yǎng)成小胖子。
所以,這劉盈和魯元必然很瘦小,加在一起估計也就5、60斤?差不多就是這個樣子,多也多不到哪里去。
這樣的兩個孩子,又怎么會過于影響車速呢?
如果真的是想加快馬車的速度,那還不如把車上的成年人踹下去一個,這不比踹孩子更有效嗎?比如,把車夫夏侯嬰踹下去。
要知道,一個成年人,再怎么說,也比兩個小孩子的體重要重得多。
不踹大人卻踹兩個不影響大局的小孩子,理由是非常荒誕的為了加快速度,這就是該事件存在的第一個疑點。
再者,第二個疑點更夸張。
《史記》中記載,劉邦踹孩子不止一次,具體次數(shù)史料中沒說,但肯定不會是只有一次,畢竟史料中用了“常蹶兩兒欲棄之”。
這就說明,踹孩子是連續(xù)多次,但問題就出現(xiàn)在這里。
孩子是啥?是人,不是石頭,不是器物,更不是金剛不壞之身,踹一次可以,兩次也行,連續(xù)踹幾次,踹著玩嗎?
劉邦就是再狠,應(yīng)該也不至于這樣做吧。
當(dāng)然,有人也許會說,劉邦怎么做不出來,他還為了不受項羽脅迫,在陣前大喊,讓項羽把他爹劉太公熬成湯,并提醒項羽,熬好之后,別忘了喊他嘗一嘗呢。
行,就算劉邦心狠,但問題又出現(xiàn)了,連續(xù)踹了多次,起到加速度的效果了嗎?
答案是沒有,因為夏侯嬰一次又一次的把劉盈和魯元撿了回來,并且撿起來后,先慢慢走,等他們不害怕后(徐行面雍)才加快速度。
但這么一耽誤,根本就沒有起到加速度的效果,反而減緩了速度。
而這里存在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劉邦反復(fù)踹孩子,夏侯嬰反復(fù)撿孩子,就算是這么耽誤功夫,項羽的追兵,居然沒趕上來。
難道,項羽的部下,騎的是烏龜嗎?這都沒追上來,簡直離了大譜。
所以說到這里,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件事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至少在細(xì)節(jié)上,存在不少明顯的問題。
另外,司馬遷究竟是怎么知道這件事的?并且還知道的這么詳細(xì),甚至包括劉邦有十幾次想殺了夏侯嬰的心理活動都一清二楚。
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馀,卒得脫,而致孝惠、魯元于豐。---《史記》
要知道,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包括劉邦、夏侯嬰,以及劉盈、魯元公主,這幾個當(dāng)事人都死了好多年了,所以他肯定不可能是從當(dāng)事人口中得知的。
所以,必然是他聽別人說的,而他聽說的這個人,肯定也不是親眼見證者,自然也是聽別人說的。
當(dāng)然,完全子虛烏有的事情,相信太史公司馬遷也不會鄭重的寫到《史記》里面,畢竟《史記》不是地攤兒小說,可以隨意瞎編。
并且,在漢惠帝劉盈登基之后,夏侯嬰不僅繼續(xù)擔(dān)任太仆,侍奉劉盈和呂后。
同時呂后對夏侯嬰相當(dāng)不錯,專門賜給他了一座緊挨著皇宮的宅子,取名為“近我”,意思就是“這樣可以離我最近”,用這種方式,來表示對夏侯嬰的恩寵。
因此說到這里,我們結(jié)合《史記》的嚴(yán)謹(jǐn)性,以及夏侯嬰在事后得到的好處,就可以大致得出結(jié)論,劉邦踹孩子,夏侯嬰救孩子這件事,事情本身應(yīng)該是真的,不然呂后也不至于對夏侯嬰這么好。
但是,其中存在的幾個細(xì)節(jié),未必就和司馬遷描述的一致。
換而言之,就是這件事發(fā)生過,但情節(jié)不是司馬遷描述的樣子,很有可能司馬遷所聽說的版本,是在多次轉(zhuǎn)述和傳播的過程中,已經(jīng)與事情真相偏離的版本。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要想知道事情的真相,首先,就得弄清楚一個問題,那就是究竟是誰把最早把這件事流傳了出來。
當(dāng)時劉邦逃跑的時候,肯定不會隨身帶著一個專門記錄的史官,因此,在場的自然也只有幾個當(dāng)事人,也就是劉邦、夏侯嬰,以及劉盈和魯元。
作為劉邦自己,百分百不會到處宣傳此事,畢竟這說出去也不好聽,因此,他可以首先被排除在外。
而劉邦的子女,應(yīng)該也不會到處說這件事,如果這事兒是真的,那就是劉邦的“黑料”,想必這倆孩子不會干到處黑自己爹的事。
因此,最大的嫌疑,便是最后一個人,即車夫夏侯嬰。
至于夏侯嬰為何會把這件事說出去,其實答案就在車上一個“乘客”身上,誰呢?不是劉邦,而是劉邦的兒子劉盈。
我們都知道,劉盈在劉邦死后,登基為漢惠帝,而這就意味著,夏侯嬰當(dāng)時的舉動,相當(dāng)于是救了未來的皇帝。
如此功勞,必須要說出去,并且還得大說特說。
并且,夏侯嬰在說的過程中,肯定是有所夸大的,畢竟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嘛,肯定是情況怎么緊急怎么說,怎么能表現(xiàn)自己的重要就怎么說。
這個也不是不能理解,換做我們?nèi)魏我粋€人,也會如此。
因此,作為當(dāng)事人之一的夏侯嬰,是把這件事傳播出去的第一個人,而他為了邀功,把事情稍微進(jìn)行了夸大。
而事情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個人認(rèn)為,真相大概率是,夏侯嬰與劉邦逃出來后,確實遇到了無人照顧的劉盈和魯元,而這倆孩子上車之后,就開始不停的哭。
至于哭什么,很好理解,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小孩子嘛,母親不在身邊,爺爺也不在,自然怕生,加上突遭變故而受驚,總之都是哭鬧的理由。
而當(dāng)時的劉邦,剛遭遇大敗,心情自然好不到哪里去,面對兩個孩子又哭又鬧,肯定讓他極不耐煩。
從人性的角度來講,劉邦肯定是哄了哄孩子,讓他們別哭,但是,應(yīng)該沒有成功,劉盈和魯元依舊在哭。
于是,控制不住情緒的劉邦,表現(xiàn)出了粗野和兇狠的一面,來對待不聽話的孩子。
如何粗野和兇狠呢?這跟我們平時帶孩子差不多,看到孩子始終不聽話,一直苦惱,那么,呵斥、打幾巴掌肯定是有的。
而這么做了之后,依然沒啥效果,劉邦就徹底不耐煩了,在這種情緒的驅(qū)使下,大概率會威脅說,不要孩子了,把孩子扔下車,以此來嚇唬劉盈和魯元,好讓他們停止哭鬧。
并且,把孩子一腳踹在地上,并做勢要丟下他們不管的舉動,應(yīng)該也是有的。
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夏侯嬰肯定不會坐視不管,他也知道劉盈和魯元是呂雉的命根子,加上他和劉邦的感情,必然就會當(dāng)一個“和事佬”。
比如哄孩子別哭,又把孩子抱上車之類。
但也至多一次而已,劉邦是不可能接連多次把孩子踹下去的,如果真和史書中所說的那樣連續(xù)多次,根本不可能逃出項羽部下的追趕。
而在夏侯嬰說出這件事之后,事情再度被人加工,而在一次又一次的轉(zhuǎn)述之后,情節(jié)上越來越夸張,最終被司馬遷記錄了下來。
總之就是,這件事被夸大扭曲了。
所以,說劉邦將一雙兒女踢下車,車夫夏侯嬰次次舍命相救,這件事本身是存在的,也是真的,但是情節(jié)并沒有司馬遷說的那么夸張,頂多只能算是劉邦逃亡路上的小插曲而已,更重要的是,司馬遷把劉邦塑造成了這么一個“殘暴”的形象,也是符合他一貫作風(fēng)的。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