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美人魚》票房慘,美媒批內(nèi)地審美降級,黑人網(wǎng)友:我也不喜歡
院線慘案年年有,最近又來了一樁。
(資料圖片)
近期,迪士尼真人電影《小美人魚》登陸國內(nèi)院線,卻遭遇嚴重“水土不服”。
由于大部分觀眾對新美人魚造型難以接受,這部耗資2.5億美元的作品反響慘淡。
上映首日,該片僅拿下366萬人民幣票房,數(shù)據(jù)在迪士尼同類電影里極為少見。
而如今該片上映近2周,12天不足3000萬的票房,更遠遠低于預期。
對比同樣近期上映的《蜘蛛俠》《多啦A夢》等IP延伸作,《小美人魚》數(shù)據(jù)完全比不過。
而在每日票房榜上,其數(shù)據(jù)更跌至第13位,已落定院線炮灰位。
在臟辮版美人魚“踩碎”不少人童年濾鏡后,《小美人魚》也讓迪士尼經(jīng)歷內(nèi)地市場的最大慘敗。
數(shù)據(jù)是直觀的,但卻有人不承認。
近段時間,不少美國媒體就坐不住了,就《小美人魚》在華票房失利一事無腦護犢子。
不少美國本土媒體人就批評,《小美人魚》的票房撲街,是內(nèi)地觀眾審美降級、甚至“種族主義”的體現(xiàn)。
甚至于,還有媒體上升高度,拿《小美人魚》中方海報藍色畫風做文章,暗示此舉是刻意隱去美人魚膚色的“種族主義”。
好家伙,票房賣不好要怪中國觀眾???
這一點,連官媒都聽不下去了。
日前,人民文娛就撰文回擊美媒的奇葩觀點。
人民文娛認為,將票房賣不好推給“種族主義”,本身就是在亂扣帽子。
而忽略影片本身問題,強行用美式“正確”教育中國觀眾提高審美,更令人貽笑大方。
而人民網(wǎng)的評論區(qū)里,也擠滿了中國網(wǎng)友的吐槽:
這年頭不看西方電影都需要反省了?
也讓他們看看流浪地球2呀,排片都不給,還在指責我們的審美?
憑什么美國的主旋律,非要其他國家買單?自己地區(qū)開心不好嗎?
我就是不喜歡,難道我連不喜歡的自由都沒有了嗎?
那么,在這場輿論風波的背后,《小美人魚》究竟有沒有這么“差勁”呢?
讓我們接著往下聊吧。
01、小美人魚遇冷原因,無關膚色
談及《小美人魚》選角,人民文娛曾用這樣一句話回應:
讓不合適的演員出現(xiàn)在不合適的位置。
誠如官媒所言,新美人魚最直接觀感就倆字——不搭。
《小美人魚》出自北歐作家安徒生經(jīng)典童話《海的女兒》,主人公是一個在海底、與人類相愛的北歐人魚公主。
1989年,迪士尼選擇動畫化該IP,并修改原故事美人魚被拋棄的結尾,改為王子公主雙向奔赴的美滿結局。
在童話IP加成,也在迪士尼精良制作的助推下,動畫版《小美人魚》大獲成功成為時代經(jīng)典。
多年以來,提及這只小美人魚,人們已根深蒂固浮現(xiàn)出紅發(fā)碧眼、膚白貌美八個大字。
但在這次翻拍中,真人版美人魚則一連踩了三個雷,導致外界風評走低。
第一個,推翻幾十年的人設形象。
在外界對美人魚形象已有基本認知之下,迪士尼這次卻刻意來了次形象顛覆。
在啟用黑人女歌手哈莉·貝利出任女主后,新版美人魚造型極具開創(chuàng)性。
紅發(fā)?那指定是沒有的,碧眼?那也不存在。
膚白嘛,那就更沒有了。
再加上極具黑人特色的臟辮發(fā)型,新美人魚甚至讓人懷疑它來自紐約布魯克林而非北歐海域...
新美人魚主打的這個形象大反轉,顯然讓人適應難度極大。
第二個,則在于外貌匹配度;
事實上,即便我們說服自己接受角色造型的大跳躍,大部分人也很難突破下一道心理檻。
那就是美人魚的核心點——外貌問題。
拋開人魚屬性,美人魚的人設關鍵點顯然也包括“美”這個字。
換造型忍了,換膚色也罷,但你總要給我們一些美的觀感吧。
盡管青石很不想正面角度進行外貌點評,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小美人魚》是個對主角外貌形象要求很高的作品。
同時,盡管小演員本人生活中造型頗受好評,但轉換進戲里,她的人魚造型與大部分人認知的“美人魚”明顯有差距。
再加上一些稍顯奇怪的鏡頭打光,更讓角色畫風更拉低不少...
這個問題,就像一些網(wǎng)友所表達的:
美人魚的“黑不黑”不是問題,問題是她的造型不美啊。
第三點,則在于片方強加的“膚色軸對稱”。
或許是為了讓黑美人魚不孤單,片方在劇情設定上也做出很多對應調(diào)整。
包括讓小美人魚的姐姐們也擁有不同膚色...
也包括讓王子的母親擁有黑色血統(tǒng),為達邏輯自洽,甚至不惜將王子身世改稱為“被收養(yǎng)”...
在這樣刻意的操作下,真人版美人魚在畫風上也與傳統(tǒng)IP漸行漸遠。
或許這是片方視角里的開創(chuàng)性壯舉,但在不少人眼中,卻很可能是一種瞎折騰。
02、小美人魚游不進去的,不只有內(nèi)地院線
事實上,自陸續(xù)在全球各地上映后,《小美人魚》的“水土不服”不只有內(nèi)地一處。
截止6月6日最新數(shù)據(jù),該片除了在北美市場拿下1.86億美元票房,在其他非北美地區(qū)票房是各種慘淡,第二高的地區(qū)也僅有2000萬。
而在亞洲市場,這個數(shù)據(jù)更是直觀。
在接連于中國、韓國、泰國、菲律賓等亞洲國家和地區(qū)上映,至今,這些地方院線的《小美人魚》票房均未突破500萬大關...
該片當前最好亞洲市場成績(注:截止至6月6日0時)也僅有韓國院線的440萬美元,但這也僅比內(nèi)地市場多了不到百萬。
更扎心的還在后頭。
在小美人魚的“故鄉(xiāng)”丹麥,娘家人也不慣著她...
自上映以來,該片在丹麥票房僅為77.6萬美元,甚至還不到中國市場的四分之一。
當然,丹麥和中國的市場體量不是一個級別的。
我們拿它和丹麥本土電影的票房對比,丹麥有一個很出名的電影《狩獵》,在丹麥本土電影里算是較為熱門的,本土票房有790萬美金。
一部本土知名IP改編的商業(yè)大片,票房僅有它的10分之一,說出去也蠻丟人的。
最近在丹麥上映的爆米花大片《速激10》也有134萬美金,也就是說,這部新《美人魚》真的很不爭氣,在丹麥同樣很不受待見。
而與冷淡的院線數(shù)據(jù)形成對應的,則是影評網(wǎng)站上的糟糕反饋。
德國市場,該片在映前就被德國網(wǎng)友打出0.7分的超低分(滿分10分)。
而在知名影評網(wǎng)站IMDB英國、巴西、墨西哥三個國家分站上,則因為出現(xiàn)大量的負面評論,而迫使網(wǎng)站特別貼出告示。
就連美媒自詡的北美主陣地,也不太守得住。
在去年真人版預告發(fā)出后,24小時內(nèi)足足積攢了143萬次點踩,一舉創(chuàng)造好萊塢電影最多點踩紀錄。
而那期間,詞條“這不是我的愛麗兒”也被歐美網(wǎng)友刷上熱搜第一。
甚至于,連片方設想的主受眾黑人群體也不全然買賬。
這位黑人博主,就吐槽事件本質(zhì)在于好萊塢編劇太懶:
這與種族無關,問題的核心在于好萊塢太懶,不出新作。
顯然,從輿論角度看,這場“新美人魚”的認知分歧,不只在于內(nèi)地市場。
03、小美人魚式“顛覆審美”,已是好萊塢多年通病
事實上,打著膚色旗號進行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在近幾年的好萊塢并不少見。
從尊重群體多樣性的角度,這樣的操作本身沒問題。
但問題在于,這架不住一些人在此基礎的過度發(fā)揮。
在這方面上,《小美人魚》不是唯一的例子,也未必是爭議最大的。
比如,在真人版《匹諾曹》中,藍仙女就被改成黑人光頭的奇特形象。
原版里金發(fā)飄飄的仙女范,折射到真人版畫風的差異令人無奈。
在這里,很多人就真的忍不住了。
好歹設定里是個仙女,不能你說拿根仙女棒就是仙女了吧?
就像不少網(wǎng)友說的,膚色調(diào)整沒關系,但黑人里可選的“仙氣范”女明星也很多,這番魔改又是鬧哪樣!
而在網(wǎng)飛作品《安妮·博林》中,槽點爭議也不小。
在這部描述英國王室的作品中,他們直接顛覆性地英國女王設定為黑人。
這幾乎罔顧歷史事實的情況,這讓網(wǎng)友吐槽不已。
IMDB歷史最低分1.1以及豆-瓣平臺2.3分的英劇最低分,也顯現(xiàn)觀眾對魔改歷史的不滿。
而來到今年,依舊有負面例子。
網(wǎng)飛的紀錄片《埃及艷后》中,制片方同樣開創(chuàng)性地將有希臘血統(tǒng)的埃及艷后,設置為黑人屬性。
而這,同時惹怒了埃及和希臘兩國網(wǎng)友。
他們甚至在聯(lián)署平臺上發(fā)起抗議聯(lián)署,發(fā)動超8萬人加入簽名抵制行列。
還是那句話。
這一切與膚色與種族沒有關系,核心點在于“不合適”。
就像這位暴躁黑人老哥所表達,就是不喜歡。
他們希望的是原創(chuàng)的黑人公主,是具有代表性的人,而不是簡單的把原作膚色改動。
顯然,看似為討好某一群體而做出的意識表達,實則只是好萊塢單方面強加意識的病態(tài)心態(tài)。
04、從《小美人魚》身上,我看到《流浪地球2》式的雙標案例
從《小美人魚》票房在華遇冷、卻引發(fā)部分歐美媒體跳腳一事,我想到了年初《流浪地球2》在歐美的輿論風波。
事實上,兩部電影在歐美媒體口中的“形象不同”,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歐美式傲慢”的體現(xiàn)。
這種歐美式傲慢,體現(xiàn)在小破球身上就一句話:
我們(歐美媒體)覺得你不行,你就不行!
年初,劇情內(nèi)核和特效水平堪稱上乘的《流浪地球2》上映后口碑全線走高。
但在肉眼可見的質(zhì)感面前,一些歐美媒體不僅拒絕承認作品水準,還陰陽怪氣起來。
《紐約時報》就尖酸地批評該片敘事想法愚蠢可笑,情節(jié)脫離現(xiàn)實,甚至只給了30分(滿分100分)的超低評價...
而另一家名為《Common Sense Media》的媒體則從意識形態(tài)入手,批評《流浪地球2》民族主義情結濃重,“讓人感到厭煩”。
但殊不知,美媒引以為傲的科幻經(jīng)典《獨立日》正是主打“美國拯救世界”的英雄主義情節(jié),而片中將美國國慶日被設定為人類獨立日的設定,也是更為極致的民族主義。
而對小破球“月球核爆”設定嗤之以鼻的《紐約時報》,卻對好萊塢電影《月球墜落》里同樣腦洞大開的月球隕落毫無異議。
如此的雙標眼光,也讓人將他們的“歐美式傲慢”看在眼里。
而如今,這份歐美式傲慢折射到《小美人魚》身上,卻變?yōu)榱硪痪湓挘?/strong>
我們(歐美媒體)覺得它行,你就得跟著“行”!
在臟辮美人魚在全球院線大規(guī)模“水土不服”時,部分美媒卻將槍口對準內(nèi)地市場,發(fā)出所謂“審美降級”論調(diào)。
為讓人接受這個畫風奇特的“小美人魚”,他們不惜按頭扣以“種族主義”帽子,如此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顯然令人感到不適。
事實上,關于《小美人魚》這部電影,青石認為也不全是槽點。
包括小女主貫穿全片出彩的歌喉和迪士尼一貫穩(wěn)定的歌舞戲發(fā)揮,都是影片亮點。
而即便對美人魚形象顛覆性改編引發(fā)爭議,若市場接受度逐漸提高,我們也愿意保留探討空間,尊重最廣大群眾的意見。
畢竟,審美是自由的,審美的表達也應該是。
我們理解“部分歐美媒體”對于美與丑有自己的定義,但也更理解市場群眾對于美與丑有自己定義。
只是,不管是《流浪地球2》也好,還是如今的《小美人魚》也罷,希望背后的“歐美式傲慢”能收一收。
美與丑,對與錯,一切交由市場評判。
青石電影 | 樂樂德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chuàng)內(nèi)容,未經(jīng)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