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5300—4300年
【資料圖】
良渚祖先就在陶罐上發(fā)“朋友圈”了
形形色色的神秘刻符
描述著他們依水而居
耕田、捕魚、狩獵的野趣生活
三個看點帶你認識刻符黑陶罐
會講故事的陶罐
12個神秘符號都是啥意思?
20世紀80年代
這件刻符黑陶罐采集于浙江余杭南湖
其珍稀之處就在于
器身肩部和上腹部刻畫的連續(xù)符號
它們是畫還是文字?到底想表達什么?
那時候還沒甲骨文什么事兒
良渚先民憑借智慧的大腦和豐富的想象力
用12個亦文亦畫的符號
創(chuàng)作形成一幅復古版“看圖說話”
講故事,良渚人可是認真的!
形似羽毛的箭
縱橫交錯的網狀物
魚骨一般的神樹
看起來不太聰明的老虎
……
這份留給后人的“天書”
引發(fā)不少考古愛好者大膽猜想
有專家曾對陶罐上的符號作出釋讀
認為是“朱?[yǎn]戔[jiān]石,網虎石封”八個字
描述的是一場驚心動魄的狩獵場面
一個姓朱的部落帶人外出打獵
來到了一個叫“石”的地方
經過團隊配合、激烈圍捕
成功用網抓到了老虎
從出土至今
陶罐上刻畫符號的真正含義仍是未解之謎
感興趣的你不妨去良渚博物院猜猜看
中國文字的源頭在哪兒?
良渚刻畫符號是文字的祖先
在史前時代,人們經常在器物表面
描繪或刻畫圖案用于表達意思
《良渚文化刻畫符號》一書里
共收錄有700多個符號
它們有的“單槍匹馬”有的“集結成隊”
訴說著良渚先民們遠去的故事
是后人了解良渚時期生活風貌的重要窗口
距今3000多年前
商代王族遺址出土了大量甲骨文
但在此之前
文字起源和形成過程必不可少
來自不同地域的符號
相互交雜、傳承演變、優(yōu)勝劣汰
逐步發(fā)展成今天完善的漢字體系
良渚刻符可以理解為是甲骨文的“字庫”
它們的存在
將中國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不過,因陶罐本身缺乏埋藏信息
解讀刻畫符號的含義有一定困難
但其蘊含的“表象”意義
足以視為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
對中國文字起源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良渚遺址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2019年7月6日
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以“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之名
亮相世界級舞臺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2002年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啟動
聚焦距今5500—3500年間的
良渚、陶寺、石峁、二里頭等都邑性遺址
通過對中國各區(qū)域的文明進程
進行立體式研究
我們對中華文明的“來龍去脈”
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么,以上四大遺址你都去打卡了嗎?
今天(4月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
自1985年加入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來
我國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6項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
追尋先民的智慧足跡
探尋文化的基因密碼
這些古跡遺址是注釋歷史的“活字典”
帶我們認清了中華文明的來路
也讓中華民族從滔滔不絕的歷史長河中
獲得了文化自信
監(jiān)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鋒
文案丨王楠
視覺丨喻偌洢
海報文案丨喻江
技術丨方舟
審校丨郭琪紅
統(tǒng)籌丨劉瑩 朱巖
特別鳴謝丨良渚博物院 總臺浙江總站 中國文物報社
責任編輯:賈宏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