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長沙美術館、李自健美術館等文化場館準備了多場重量級的書畫展覽。來自全國的草書名家為懷素故里長沙揮毫潑墨,張之洞等歷史文化名人的墨寶展現(xiàn)他們鮮為人知的另一面,程小軒博士從青銅器銘文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展現(xiàn)漢字發(fā)展史,中央美術學院的大畫家親手揭秘重大主題創(chuàng)作是如何畫出來的,百米長卷《走出巴顏喀拉》顛覆普通人對畫的理解……眾多展覽均免費向市民開放。
長沙美術館看書法,漢字還能這么寫?
長沙美術館3至5樓,三場各有特色的書法展依次呈現(xiàn)。
3樓的“瀟湘問道——程小軒書法作品展”匯集了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程小軒博士近年創(chuàng)作的近70件書畫作品。步入展廳,一副形如小學生寫字的對聯(lián)引起了記者興趣,這和平時看到的書法展怎么不太一樣呢?其實,這略帶童趣的字正是漢字的童年時代,它源自西周晚期青銅器散氏盤的銘文。程小軒一直從事書法篆刻創(chuàng)作的學習和實踐,從陶器刻符到甲骨文,從篆籀到狂草,展覽體現(xiàn)了她從學術角度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和文字發(fā)展脈絡的清晰認識。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師王佳寧帶著學生來觀展學習,她告訴記者:“這次展覽我最大的體會是,藝術家在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加入了個人創(chuàng)意,作品別開生面,令人眼前一亮。”
4樓的長沙首屆“懷素故里——當代全國草書名家邀請展”來頭不小,代表當代中國書壇草書藝術最高水平、最新成果的73位名家作品集中亮相,成為長沙文藝界、中國書法界的一大盛事。“草圣”懷素與“楷圣”歐陽詢的存在,使長沙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省文聯(lián)主席、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省書協(xié)主席鄢福初評價道,來自全國各地的草書名家滿懷對書法藝術的熱愛和敬畏,創(chuàng)作了一批文質兼美、書風雅正、思想性與藝術性兼?zhèn)洹Ⅲw現(xiàn)時代正大氣象的精品力作,展現(xiàn)了當代書法家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的良好精神風貌。參展藝術家陳陽靜以略帶詩意的語言說道:“這次展覽已經(jīng)超越了單純的書法意義,充滿了文化儀式感,正如懷素不屬于某一個世紀,而是超越了時代的永恒存在。”觀眾任彧嬋告訴記者:“我不懂草書,但還是覺得很有意思。‘人’字像在飛奔,從一個屋頂跳到另一個屋頂,‘之’字一瀉千里,‘夫’字像背著手走路,‘千’字像蜿蜒的一條河,‘也’字像根竹篙……不對著釋文還真看不出是這字,原來漢字還能這么寫,太奇妙了!”
5樓的“素心懷遠——古代名家行草作品展”展出了收藏于湖南博物院、長沙博物館、湖南省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的48幅古代名家行草書作品,包括王闿運、熊希齡、曾紀澤、沈從文、譚延闿、郭嵩燾、丁寶楨、張之洞、何紹基等大家耳熟能詳?shù)臍v史人物的墨寶。歷史書上的張之洞是晚清名臣,誰能想到百忙之中的他竟然是一位“美食博主”,張之洞的《橘酪帖》就記錄了他動手制作好吃的橘酪,并廣邀好友品嘗的生活情調,讓人忍俊不禁。
這些作品是如何創(chuàng)作出來的?展覽除了展出油畫、國畫、版畫、雕塑作品外,還有創(chuàng)作草圖、手稿、局部圖、創(chuàng)作札記,為總結主題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與經(jīng)驗提供了寶貴資料。展覽學術主持、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馬剛告訴記者:“這次展覽特意展出了創(chuàng)作背后的手稿、創(chuàng)作研究過程,是特意所為,目的是為當下、為將來的創(chuàng)作提供規(guī)律性的成果,使我們的主題性創(chuàng)作更上一層樓。”馬剛以他創(chuàng)作的《東方紅》為例,這件描繪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同名油畫為3.3×8.3米的巨幅作品,內容和情節(jié)很多。馬剛畫了大量的草圖來處理畫中的人物關系,每組人物的造型樣式,都是在小稿中反復推敲的。馬剛說:“草圖,它最鮮明地展現(xiàn)了藝術家的構思、構圖能力,它聚焦著作品的最核心內容。一幅畫如果沒有構思、構圖,它就不叫創(chuàng)作。”
“太震撼了,這真的是一幅畫嗎?”一幅長達121.5米、描繪了266位真人大小人物形象的國畫《走出巴顏喀拉》正在李自健美術館展出。站在長卷前,雄偉的雪峰、浩瀚的云霧、闊達的廟宇,交織成一幅壯麗的青藏高原圖。更絕的是266個形態(tài)各異、蒼茫凝重、與真人等大的人物形象,在高1.88米的大尺寸畫卷中徐徐展開。他們或策馬揚鞭,或扶老攜幼,或頂禮膜拜,或舞或行,或思或笑,再現(xiàn)了普通藏民的真實生存狀態(tài)。如此恢弘的巨制震撼了眾多觀眾。李自健告訴記者,《走出巴顏喀拉》是李伯安“十年磨一畫”的遺作,現(xiàn)藏于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這是該畫入藏清華后的第三次公開對外展出,也是計劃中近期的最后一次亮相,未來將長期封存保護,因而十分難得。